The Story of Taiwan Cinematography
[台灣早期電影攝製大事紀](https://www.tiki-toki.com/timeline/entry/1571357/The-Story-of-Taiwan-Cinematography);xNLx;;xNLx;我們以早期電影攝影師的工作照,與原廠攝影機介紹及台灣電影攝製大事記(~1995)相互對照。讓這些曾經在台灣發光發熱的 35mm 電影攝影機,隨著時間軸記錄,再度見證台灣電影的萌生和茁壯。
1920-12-01 00:00:00
Mitchell Standard
1925-12-01 00:00:00
Eyemo|Bell & Howell
1932-12-01 00:00:00
Mitchell NC
1933-09-01 00:00:00
南昌行營政訓處電影股(中製廠前身)成立
1933-12-12 00:00:00
南昌行營政訓處電影股以Parvo攝影機拍攝蔣中正訓話
1933年12月,當時位於中國江西省的軍事委員會南昌行營政訓處電影股(中國製片廠前身)以35mm手搖Parvo攝影機拍攝蔣中正對部隊訓話。
1934-12-01 00:00:00
Mitchell BNC
1937-09-01 00:00:00
中國電影製片廠成立
1937-12-01 00:00:00
Arriflex 35|ARRI
1945-01-11 00:00:00
台灣省電影攝製場成立
1945-12-01 00:00:00
《血濺櫻花》工作照
1945年,導演何非光(右)與攝影師羅及之(左)於《血濺櫻花》拍攝現場,使用35mm Bell & Howell攝影機
1945-12-20 00:00:00
台灣第一部35mm新聞片《台灣省受降特輯》
1946-03-01 00:00:00
農教(中影前身)成立
1946-07-30 00:00:00
台灣電影攝製場遷至台北植物園
1946-12-01 00:00:00
Newall Studio Camera|Newall Engineering Limited
1946-12-01 00:00:00
Arriflex 35 Ⅱ|ARRI
1948-05-28 01:00:00
《花蓮港》來台拍攝
1948-07-01 01:00:00
何非光(工作照)
1948年,導演何非光在拍攝《花蓮港》拍攝現場,手持備用35mm Eyemo攝影機留影。
1948-12-20 00:00:00
中製廠搬運器材抵台
1948年12月,中國電影製片廠隨政府撤退來台,於上海虹口碼頭搭乘華海輪。12月29日第一批人員和器材抵台,在高雄碼頭卸下器材。
1948-12-29 00:00:00
中國電影製片廠遷台
1949-01-09 01:00:00
《阿里山風雲》來台拍攝
1949-04-04 01:00:00
攝製場改組為台製廠
1949-09-01 01:00:00
農教練習生訓練情景
1949年,農業教育電影公司在台中興建製片廠,同時也開始招收練習生進行技術人員培訓。由曾在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沖洗中心擔任主任的廠長胡福源主講攝影、錄音、剪接、燈光、沖洗等專業技術理論。副廠長兼攝影師的王士珍則負責教導器材操作及技術演練。 王士珍(左2)指導16mm Mitchell攝影機操作。
1949-11-03 01:25:20
方壯猷(工作照)
1949年,農業教育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農教)台中廠試用16mm Houston自動冲片機,攝影師方壯猷使用16mm Bolex攝影機及農教從南京帶來的Ansco黑白底片拍攝日月潭、霧社風光與1950年台灣省運動會等畫面,讓Houston自動冲片機試沖。原本期望藉此建立自動沖洗的技術與管理方法,可惜因故沒有成功。
1950-01-01 00:00:00
華興電影製片廠成立
1950-01-01 01:00:00
農教台中製片廠正式成立
1946年3月,國民黨元老陳果夫於中國重慶創立農業教育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農教,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目的在於發展農村電化教育、提高農民知識水準。之後因戰爭局勢惡化,於1949年8月將器材及設備搬運來台,總公司設在台北市博愛路150號,辦理行政業務,另戡定天氣溫和、雨量少的台中設置新的製片廠。 1950年11月1日,農業教育電影公司台中製片廠成立。
1950-01-02 01:00:00
農教練習生合影
1950年,農業教育電影公司台中製片廠技術訓練班學員們。 這批學員大部分在日後都成為台灣電影第一代技術人才,並傳承造就出更多傑出的電影工作者。
1950-11-01 01:00:00
《惡夢初醒》開拍
1950-11-16 00:00:00
中製廠與農教合拍《惡夢初醒》
1950年,中國電影製片廠(中製廠)、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農教)合拍《惡夢初醒》。 攝影師王士珍認為中製廠持有的Bell & Howell 35mm攝影機過於老舊,因此由中製廠跟空軍總部借用劇情片主流機種 35mm Mitchell Standard同步錄音攝影機。不過該機久未保養,機身生銹、鏡頭發黴,經農教器材修護師傅韓玉良拆洗維修後方可使用。 攝影大助華慧英(右)及二助林贊庭(左)在外景地調整攝影機水平。左邊被遮住的是攝影師為王士珍。
1950-11-16 07:53:08
《惡夢初醒》工作照
1950年,中國電影製片廠(中製廠)、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農教)合拍《惡夢初醒》。 攝影師王士珍(右1)與助理華慧英(右2)將35mm Mitchell Standard同步錄音攝影機架在Houston升降推車上做升降效果。
1951-01-01 03:20:32
華慧英(工作照)
1951年,華慧英從中製廠轉調到農教公司,在田琛執導的劇情紀錄片《寶島大動脈》首次掌鏡,擔任攝影師。 手上拿的是100呎發條式Eyemo攝影機。
1951-09-01 00:00:00
中製廠搬遷至北投
1952-01-01 02:50:44
《嘉禾生春》工作人員合影
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農教)自1950年代開始接受政府單位委託製作影片,此為1952年受教育部委託拍攝的《嘉禾生春》現場合影。 前排右2穿著襯衫短褲的是攝影師王士珍、導演宗由(右3)、女主角廖家珍、場記張允文、錄音朱夢良、製片蕭明經。 攝影機是向空軍總部借用的35mm Mitchell Standard。站在攝影機右側的是攝影助理華慧英、左邊是林丁貴,最後一排右1是廖繼燿。
1953-01-01 15:44:36
賴成英(工作照)
1953年,攝影師劉福良以16mm Mitchell攝影機拍攝莊國鈞執導的《畜牧生產在台灣》紀錄片,賴成英擔任攝影助理,在「毒蛇研究所」現場留影。
1953-02-01 07:12:14
李書及陳忠義(工作照)
李書又名李松蜂(1904-2003),1953年在台北經營的永順攝影社。擁有三部100呎的Eyemo攝影機、一部400呎的Eyemo攝影機及燈光器材。 台語片新興,產量突增,攝影器材缺乏時,永順攝影社除了專營出租,另外也有代沖洗的服務 照片中為400呎的Eyemo攝影機,執掌攝影機的是陳忠義,鏡頭前方戴眼鏡者為李書。
1953-03-01 03:47:35
農教攝影師與攝影機
1953年3月,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農教)進行了一次改組,戴安國成為董事長,總經弹由李葉擔任。李葉就任後不久即前往香港,將農教於1949年向美國訂購的、以前任總經理李吉辰的名義寄存在香港的35mm 電影器材運回台灣。 陣容龐大的攝影機群:右起為 Mitchell BNC、16mm Maurer、Mitchell NC、Eyemo、J.M. Wall、16mm Mitchell。 前排右3起為洪慶雲、方壯献、林贊庭、賴成英、張世芬、夏鈞華。
1953-03-01 14:18:01
《寶島大動脈》工作照
1953年,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農教)受台灣鐵路局委託拍攝劇情紀錄片《寶島大動脈》,由田琛執導。 因為35mm Eyemo攝影機的觀景器(Viewfinder)目鏡(Eyepiece)洞孔太小,攝影時很難取景。攝影師華慧英(右)便將Mitchell攝影機的觀景器加在Eyemo攝影機觀景器的側面,方便捕捉畫面。 左為攝影助理洪慶雲。
1953-03-03 21:39:03
《寶島大動脈》工作照
1953年,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農教)受台灣鐵路局委託拍攝劇情紀錄片《寶島大動脈》,由田琛執導。 左起史守勤、攝影師華慧英、助理林文錦。 因為35mm Eyemo攝影機的觀景器(Viewfinder)目鏡(Eyepiece)洞孔太小,攝影時很難取景。攝影師華慧英便將Mitchell攝影機的觀景器加在Eyemo攝影機觀景器的側面,方便捕捉畫面。
1953-05-01 00:00:00
Arriflex 35 ⅡA|ARRI
1953-05-01 00:00:00
聯邦影業成立
1954-01-01 21:00:32
中影攝影師與攝影機
1954年,中影台中廠攝影器材保養,將所有的攝影機移到戶外進行清潔與保養。 右起為方壯猷、華慧英、賴成英、洪慶雲、林贊庭。
1954-01-02 05:46:10
《翡翠寶島》拍攝現場合影
1954年,中央電影公司接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委託,派員前往宜蘭山地拍攝造林紀錄片《翡翠寶島》。 右2為攝影師方壯猷,右1為燈光師曹小炳,左1為導演趙越。
1954-08-12 08:25:57
台製廠首部劇情片《罌粟花》
1954-09-01 00:00:00
農教與台影合倂改組為中影
1955-01-01 23:48:39
方壯猷(工作照)
1955年,方壯猷擔任《聖女媽祖傳》攝影師,以35mm Mitchell BNC攝影機進行同步錄音拍攝。 《聖女媽祖傳》為國光公司租用中影台中廠拍攝,也是首次租用公營片廠拍攝的台語片。
1955-06-23 00:00:00
何基明捐贈16mm Filmo攝影機
1955年6月23日,台灣第一部台語片《六才子西廂記》在台北市的大觀戲院首映。由邵羅輝執導、都馬劇團演出。攝影兼燈光廖良福使用日本人留下來的16mm Filmo攝影機拍攝,底片主要為黑白反轉片(Reversal Film),部分用Ansco彩色反轉片。
1955-06-23 00:00:00
首部16mm台語片《六才子西廂記》
1955-08-20 06:30:00
邵羅輝捐贈35mm 100呎 Eyemo攝影機
1955年8月20日,導演何基明以自有的35mm 100呎Eyemo攝影機開拍《薛平貴與王寶訓》,該機只有一個鏡頭,一次只能拍攝30秒。
1955-08-20 06:30:00
何基明與何錂明
何基明(左)與弟弟何錂明於《薛平貴與王寶釧》(1956)現場合影。 攝影機為400呎35mm Eyemo。
1955-08-20 07:30:00
《薛平貴與王寶訓》工作照
1955年,導演何基明以自有的35mm 100呎Eyemo攝影機拍攝《薛平貴與王寶訓》,該機只有一個鏡頭,一次只能拍攝30秒。遇到大場面時,便向中影台中廠租借400呎Eyemo攝影機,該機有三個鏡頭,可連續拍攝四分多鐘。需要歌唱對嘴的場面,則跟中影租借Mitchell BNC攝影機來拍攝。